稀土*磁鐵可以帶來外形更小但性能更高的發(fā)動機和發(fā)電機。但其中的難題是它需要一個成本昂貴的多步驟流程才能制造出來。
如今,美國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發(fā)明了一種用來制造釤鈷*磁鐵的低價、綠色環(huán)保且只有一個步驟的制造過程。強磁鐵制造成本的降低,將帶來一種利用更小更低價發(fā)動機的新型混合動力汽車,并將使*磁鐵可被用于航天和航空領域。
美國東北大學微波磁性材料和集成電路中心首席科學家C.N. Chinnasamy表示,稀土磁性材料中磁性*強的釤鈷可以通過可循環(huán)利用化學物制造出來。這個制造過程可以用于量產中,而且制造成本將比現(xiàn)有其它制造方法的成本大大降低。
Chinnasamy表示:“稀土磁鐵可用于在高溫環(huán)境下運行的小型高性能發(fā)動機和發(fā)電機,對于NASA和國防部至關重要。有了這個制造方法,這種材料可以實現(xiàn)很經濟的制造成本!
Chinnassamy是在該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研究員Vincent Harris的領導下開展該研究項目的。
Harris表示,釤鈷磁鐵非常適合用于航空用渦輪機,因為其溫度對于其它稀土磁鐵來說太高了。Chinnassamy的單步驟制造流程不僅成本更低,而且其中用來制造釤鈷磁鐵的化學物都是可以反復循環(huán)利用的,而且是綠色環(huán)保的,因此非常適合用于大規(guī)模生產。
這些研究人員發(fā)明了一種納米技術方法來制造這種稀土磁鐵,用來取代當前其它的昂貴且多步驟的冶金技術方法。在現(xiàn)有的方法中,冶金法將鈷和釤礦石以正確的比率熔合,但必須在真空環(huán)境下進行熔合以防止氧化,因而大大增加了成本。
美國東北大學的方法則在一種高溫溶劑中將鈷和釤鹽以正確的比率溶解。溶解過程生成了磁性納米塊體 - 大小僅10×100納米的極微小偶極子,成形并沉淀到溶液的底部。隨后,他們將一層可防止氧化的PVP(聚乙烯吡咯烷酮)覆蓋到納米塊體上,形成一種黑色磁粉。這種磁粉可在有強磁場的環(huán)境下形成強磁鐵。
其它用來制造包含納米塊體偶極子的方法都可以在很高運行溫度下成功,然而這種稀土磁鐵在室溫條件下工作時性能很差。但是,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方法無論是在室溫還是高運行溫度下都能運行良好,因此可以帶來性能注意媲美大型引擎的小型發(fā)動機。